“紅領”通俗含義
紅領是什么意思?通俗點講就是政府部門里的官員,簡單講就是公務員。在中國清朝的時候,由于官員的朝官的帽頂一般是紅色的圓錐樣(清朝的紅頂商人官居3品),故把政府官員稱之為“紅頂”;將政府里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兼具公務員和商人兩個角色的人,稱之為“紅頂商人”,即“官商”。近代,典型的人物自于清朝,清末著名徽商胡光墉(即胡雪巖)就是紅頂商人中典型的一個。胡光墉因捐輸和佐輔陜甘總督左宗棠有功,清廷賞封布政使銜、從二品文官頂戴用珊瑚,賞穿黃馬褂。人稱“紅頂商人”。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20世紀20年代初,第一次出現了“白領職工”的概念。白領(white-collarworker)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從事腦力勞動的階層,是西方社會對企業中不需做大量體力勞動的工作人員的通稱。隨后,又稱與白領階層對立的,只要從事體力勞動者得工作人員為藍領。這兩個名詞,在引入中國后,按照從事的職業分類,社會上又出現了“金領”、“灰領”等名詞。從2000年開始,公務員考試成為中國第一考,競爭壓力趨向白熱化,公務員職業受到了追捧。人們通常第一次將為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員稱之為“紅領”,現代的“紅領”一族,他們精練,敬業,成為政府部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上世紀90年代前期開始,“白領”還是一個惹人向往的階層。時隔近20年,中國的“紅領”悄然出現,成為最被看好的行當!凹t領”其實就是公務員階層。在中國目前大約有5000萬吃“財政飯”的公職人員。(中新社9月3日)
“紅領”最受青睞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加入“分配性努力”隊伍而非“生產性努力”隊伍。著名制度經濟學家諾斯曾區別了到底哪種制度能促進經濟增長、哪種制度會妨礙經濟增長,他使用了“生產性努力”與“分配性努力”兩個概念。他認為,人們認為社會不公平,其實是覺得他們每增加一分投入到生產中去,進行“生產性努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相反,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企圖從社會已有的生產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額,進行“分配性努力”,卻真的能夠得逞。這個時候,必然有更多的人不愿再將自己的努力放在生產上,轉而放在分配上,經濟增長就將陷入停滯。
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才熱衷于當公務員,參與到公務員隊伍中進行“分配性努力”,這其實意味著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意味著人們更愿意把知識與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產,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病癥,對于社會發展來說顯然弊大于利。
與此同時,作為創造社會財富的白領階層卻日益焦慮化、脆弱化。表面上優厚的薪水和巨大生活壓力、風險預期的不成比例,讓白領階層的焦慮有升無降,由此產生了“易碎”心理。不斷瘋漲的房價、令人生畏的醫療費、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既可以讓那些社會底層群體“買不起房、看不起病”并成為阻遏他們向上流動的經濟瓶頸,當然也會時刻威脅著中產者看似體面風光的生活,蠶食乃至吞噬他們所謂的高薪,使其倍感生活的易碎。
|
郵箱:webmaster@vdolady.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