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掩埋的古寺傳說:會“唱歌”的西奈沙漠
現時科學家正在竭力解答一個難解之謎——鳴沙現象。聲音響亮的鳴沙在世界各地許多沙灘及沙漠上都有。人在鳴沙上行走,腳會深陷沙中,因為沙粒很松散。沙粒數以百萬計,表面非常光滑。造成一陣連續的振動,發出悠長的聲音,好像音樂。
鳴沙的現象,也可以解釋西奈半島某處埋有一所寺 院的古老傳說。相傳有一所寺院被龐大的沙丘掩埋,但寺院的群鐘依舊發出悠長的音調。路經沙漠的游牧民族及其他旅客,有時會聽見這種鐘聲。據說旅客所騎的駱駝,來到這座神秘山丘,聽見地下發出的音樂就會吃驚:起初,聽到的聲音有如豎琴弦線被微風吹動時發出的一樣。但在沙層下瀉速度增加,移動加劇后,發出的聲音就比較像一根濕手指在玻璃上擦劃所產生的聲音。崩瀉的沙層到達山腳時,回響有如遠處的雷聲,使游客所坐的巖石也震動起來。
約200年前,許多歐洲人到西奈山朝圣后,似乎都證實他們曾在沙漠某處,聽見悠長穩定的鐘聲。這種聲音好像是阿拉伯僧侶拿來作鐘用的懸吊金屬棒被不斷急促敲擊一樣。但聽見聲音的地方卻杳無人煙。
1940年,英國物理學家巴格諾爾德調查鳴沙的現象,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真正科學的方法研究鳴沙。巴格諾爾德發現,鳴沙通常在兩種普遍的地點發生——海岸上及沙漠沙丘和沙灘的滑落面(或背風坡)上。只要在上層的干沙上迅速擾動,譬如在沙上走動、用手掌掃過或用一根棒垂直插進去等動作,都能發出聲音。
他發現用上述方法去擾動沙漠上的沙,所發出的聲音頻率較低。但是沙漠的沙在向下崩瀉時,表面速度足以使它發出清晰可聞的嗡嗡聲,甚至更高的音調,這要視崩瀉的速度而定。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沙移到比勒陀利亞后,因為沒有沙漠環境,就會喪失它的發聲特性,除非在實驗之前,能把沙貯藏在密封的容器內。把沙加熱到攝氏200度,也可以恢復其發聲的特性。由此可見,濕度可能使一些沙漠上的沙粒失聲。
最近,幾位科學家們發現沙粒的圓度,并非鳴沙的主要特點。但沙粒的大小劃一,反而最重要,可使沙堆產生發聲的特性。此外,如有塵埃,鳴沙發聲就會減弱,有時甚至完全發不出聲。沙粒經過琢磨,未受其他物質污染,而且全部大小相近,就會發出鳴聲。如果不斷加以搗碎,這類小沙粒就喪失“鳴叫”的特性,但用篩分、沖洗或煮沸等方法把幼細的碎屑除去,即能恢復其特性。
鳴沙究竟為什么會具有發聲的特性呢?科學家們說,如要產生任何聲音,兩層或多層沙之間必須有切力運動。如果沙層單薄而又無邊限;只有斜敲,才能發出聲音。在實驗室里進行試驗,從上而下敲擊證明是產生切力運動的簡便方法,但砂堆必須限于容器里面才能見效。不過,這種現象究竟怎樣發生,依舊是個謎。
|
郵箱:webmaster@vdolady.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