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領事館舊址
英國領事館舊址
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座19世紀后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根據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辟了五個通商口岸,鎮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這里修建了英國領事館。光緒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國人無端毆打中國小販,數千被激怒的鎮江民眾憤而焚燒了領事館。現在的主樓是清政府賠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軍兵臨鎮江,鎮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結束了英帝國主義在鎮江享有的特權。
從建筑形制看,原英國領事館系歐洲古典建筑的變形,也稱“東印度式”建筑,是一組由五幢房子組成的建筑群。整個建筑為磚木結構,主體二層,局部三層,墻壁用青磚夾紅磚疊砌而成,勾白色燈草縫,鋼質黑色瓦楞屋面。辦公樓東立面的二三層有券廊,每層五個拱券,頂端中央的橫額上刻有“1890”字樣。領事館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別是當時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領事和職工宿舍以及各種服務設施。領事住宅由東、西兩樓組合而成。西樓三層,東樓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兩樓檐高9米,用通道連接,屋面鋪鋼質黑色大波瓦,上面設有老虎窗。青磚墻壁,勾白色燈草縫,外面的門窗上下用紅磚做裝飾腰線,正面大跨度門窗上有弧形紅磚拱券,在拱角處設兩根圓形石立柱,起支撐和裝飾作用。整個建筑顯得端莊而典雅。
英國領事館舊址現屬鎮江博物館。館內珍藏著不同時代的文物3萬余件套,如西周時的鴛鴦尊、春秋時的雙螭首三輪銅盤、東吳時的青瓷罐、唐代的“論語”玉燭、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兒瓷枕、禹跡圖碑、絹本南京府縣地圖、金棺銀槨、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圖》等等稀世珍寶。
珍貴的文物和建筑藝術,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游人慕名而來。
主樓前的雕塑叫“宜侯夨簋雕像”。兩位古代荊蠻族婦女托舉的就是代表鎮江歷史的最早的象征“宜侯夨簋”。鎮江歷史上曾先后稱為朱方、谷陽、丹徒、京口、南徐、潤州。而“宜”則是鎮江一帶最早使用過的地名。今天的鎮江一帶是周康王時封給宜侯的領地。宜侯夨簋是1954年在鎮江東郊大港煙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底部有12行銘文,計126字,能辨認出的有118字。郭沫若、唐蘭等著名考古專家認為,宜是地名,侯是封號,夨是人名,指吳國君主仲雍的曾孫吳國第五堯國事周章,簋是指圓口四耳的器具。銘文記載了周康王時大封典的情況和宜地的歷史。
|
郵箱:webmaster@vdolady.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09-2010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09005267號